教育文化

  截止2018年年底,萍乡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9825人,在校生28147人,毕业生7741人;普通高中招生11101人,在校生35609人,毕业生12404人;普通初中招生25684人,在校生73953人,毕业生23974人;普通小学招生26306人,在校生151736人,毕业生26136人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098人,在校生22623人,毕业生6945人;特殊教育招生280人,在校生1504人,毕业生237人。幼儿园在园幼儿71323人。普通高考录取率83.87%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%,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%,小学阶段毛入学率为100%。

名称由来

  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,是萍草之乡,故称。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,在公元806~820年编的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了萍乡地名,并说明“此地多生萍草,因以为名”。


  一说春秋战国时,楚昭王路过萍乡,在过河时见河面上游有东西顺流而下,“直触王舟,舟人取之,王大怪之,遍问群臣,莫之能识。”楚王派使臣带着那物和礼品去请教孔子。孔子见物惊喜地说:这是萍实,乃吉祥之物,只有成霸业的国君才能得到呀!使臣听了有些不解,:问:先生怎么知道是萍实呢?孔子说: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,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,顺便听到一首民谣,说楚王渡江得萍实,“大如斗,圆而赤,剖而食之,甜如蜜”。所以我知道。使臣又问:萍实经常能得到吗?孔子说:这怎么可能呢?萍实集天地之精华而成,千年也难得一遇啊,楚王得到了它,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。你回去后,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。使臣回去后,将孔子的话告诉楚王。楚王听了很高兴,对孔子的博学多识赞叹不已。后来,人称这里为萍实里,又叫萍乡。

方言文化

  萍乡方言是介于赣、湘而方言之间的一种地方方言,源于楚国,经过其它方言编钟而来。萍乡方言使用范围北至福田、彭高,南至高坑,白源,西至青山、大城,方圆约五十里地。而事实上,一离开萍乡城,萍乡方言还有不同的变种。赣方言以南昌话为标准方言,湘方言以长沙话为标准方言。就萍乡全市而言,宣风话受宜春话的影响比较大,与萍乡话的距离比较大,麻田、张家坊受安福话的影响比较大,上栗话受浏阳话的影响比较大,老关话受醴陵话的影响比较大,排上话受攸县的影响比较大。芦溪话介于宣风和萍乡话之间,湘东话介于老关和萍乡话之间。以此类推,萍乡话受芦溪话、湘东话和上栗话的影响,介于三者之间,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方言,比芦溪话更接近湘方言,比湘东话更接近赣方言,显得柔和、动听。